全球STEM教育发展指数2025发布 美国、中国、瑞士、新加坡、丹麦等国位居前列

  教育资讯     |      2025-07-15 01:25

  

全球STEM教育发展指数2025发布 美国、中国、瑞士、新加坡、丹麦等国位居前列

  该指数获得了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政策与规划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指导与爱思唯尔(

  同济大学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STEM教育早已成为支撑国家创新能力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柱。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要深化国际STEM教育合作“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系列指数和报告”,此次指数的发布正是对规划纲要的实践回应。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个欧美以外的一类中心——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落户上海,既彰显国际社会对中国实践的认可,也为指数的跨国协作与数据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球STEM教育发展指数以国际通行的CIPP(Context-Input-Process-Product)教育评估模型为理论支撑,兼顾国家系统、学校、教师与学生等不同参与主体,构建了多维度、全过程的“双核”评估框架,形成政策与资源、教育过程、成果与影响三大核心维度。指数设计强调资源投入、教育实施与社会价值的有机联动,兼顾教育公平、教学质量与科研价值,为全球STEM教育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指数结果显示,全球STEM教育呈现多极化发展格局。美国以86.50分位居榜首,其教育经费占比、生均经费投入与高等教育资源方面形成了强大的制度与资源优势。中国以85.46分位居第二,在“教育过程”维度表现尤为突出,以突出的教师STEM能力得分、PISA测试结果、学科竞赛优异表现、STEM毕业生规模优势弥补人均资源短板。瑞士、新加坡和丹麦紧随其后,凭借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精细化的师资培养与开放协同机制,在教育成果与影响上取得领先,跻身“第一梯队”。在新兴经济体中,印度以334万STEM毕业生规模位列全球第一,但因生均经费仅为美国的17%,综合排名靠后,反映了规模与质量之间的矛盾。

  通过指数深入分析发现,高投入与精准配置及过程管理相结合,才能充分释放资源效益。教育经费占GDP比重高,生均支出高,这些硬件条件为科研与教学提供了充足保障;将经费、设施与人力有机联动,使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形成良性循环。相比之下,一些新兴经济体虽然有数量庞大的STEM毕业生规模,但因缺乏教育过程质量的把控,则难以在学生能力提升与科研产出上取得同步进展。

  报告进一步验证了产学研协同与国际合作开放策略对STEM领域科研成果转化效率的显著影响。数据显示,那些建立产学研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办公室,并在科研方面积极寻求国际合作的国家,其专利转化率和高影响力论文占比均超过样本平均水平30%以上。

  基于这些洞见,全球STEM教育发展指数2025报告建议:一是加强基础资源与结构性投入的协同布局,优化区域间资源分配结构,推动教育公平与战略导向相结合。二是聚焦人才培养过程,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强化跨学科教学与项目化学习模式,建立以学习成效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夯实STEM教育的人才供给基础。三是提升成果转化与国际协同能力,鼓励科研国际合作,拓展产学研融合路径,推动政府间及高校间的STEM教育合作网络建设,提升全球教育治理中的参与度与影响力。

  同济大学有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全球首个以国家层面衡量STEM教育系统运行成效的指数,“全球STEM教育发展指数”将持续跟踪全球趋势,更新评价框架,推动教育决策由经验走向数据驱动,为各国构建更具韧性与创新力的教育生态系统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同济大学STEM教育智库于2024年5月成立,致力于通过组建一支多元化学科交叉、跨界融合的专家队伍,开展STEM教育的探索与示范应用,研究制定具有中国特色、大中衔接的STEM教育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为全球STEM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声明:推文基于更好更多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一读EDU观点和立场,如有疏漏及不足之处,请随时指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后台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如果您希望获取更多教育报告,请使用电脑复制以下链接至浏览器,注册登录方略教育研究与院校治理工作台,免费下载近300份教育报告、专家ppt(需使用电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Pg电子平台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