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育立法关乎国民健康、民族未来、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呼吁有关部门尽快启动食育法立法工作,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食育法,为构建健康中国、实现全民健康、传承中华优秀饮食文化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民膳食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但同时也面临着食品安全意识薄弱、餐饮浪费、营养失衡、饮食文化传承不足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食育(饮食教育)工作。
开展食育立法,对于保障国民健康、促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传承中华优秀饮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名食品行业代表,我深知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对于国民的重要性,经多方调研,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我提出了关于在我国尽快开展食育立法的建议,以期通过法律手段推动食育工作的发展,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相关部委高度重视国民营养健康和食品安全工作,先后出台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政策,为食育立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将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作为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分阶段提出教学要求,为食育在学校的具体实施提供了指导。国家在食品安全、营养健康、教育等领域的政策出台,充分表明了政策支持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教育等法律法规为食育立法提供了法律基础和依据,使得食育立法具有可操作性。如食品安全法作为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核心法律,强调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教育,为食育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明确提出国家将食品安全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为食育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和学校也开展了食育试点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例如,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中小学生食育指导纲要》,上海市开展了“食育进校园”活动。许多国家已经制定了食育相关的法律法规,我们可以借鉴其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制定出适合我国的食育法律。例如日本、韩国等国家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食育法律体系,为我国开展食育立法提供了有益借鉴。
我认为,关于食育立法的主要内容,首先,要明确食育的定义和目标、原则。在法律中明确食育的概念、内涵、目标和原则,为食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明确的指导。要建立食育教育工作体系。立法将食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明确学校、家庭、社会在食育中的责任和义务,推动食育教育的普及。规划食育在不同教育阶段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面覆盖。
其次,要明确家庭、学校、社区在食育中的具体职责和协作机制。政府应加强组织领导,制定食育相关政策法规,加大财政投入;学校应将食育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食育活动;家庭应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社会应积极参与食育宣传和实践活动。食育立法应明确食育的主要内容,包括食品安全知识、营养健康知识、饮食文化知识等。同时,应鼓励和支持编写出版高质量的食育教材和科普读物,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食育课程和活动。
再次,要建立食育评估和监督机制。立法应设计科学的食育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对食育工作进行评估和监督。建立信息公开和反馈机制,及时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和改进措施。定期对食育工作进行评估和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确保食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同时,要鼓励和支持媒体、社会组织等开展食育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意识。制定全面的食育宣传计划,利用媒体、网络、社区活动等多种渠道进行推广。要制定鼓励政策,支持企业、社会组织、科研机构等参与食育工作,开展食育公益活动,提高公众参与度。同时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食育事业的发展,共同开展食育研究、交流经验和资源共享。通过与国际食育标准接轨,提升我国食品行业的国际声誉和竞争力。
食育立法关乎国民健康、民族未来、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呼吁有关部门尽快启动食育法立法工作,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食育法,为构建健康中国、实现全民健康、传承中华优秀饮食文化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讲述:全国人大代表、蒙牛集团全球研发创新中心研发总监史玉东整理:本报记者沈静芳)
最高人民检察院 (100726)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147号 (查号台) 010-12309(检察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