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摘编·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八)

  教育资讯     |      2025-08-05 05:23

  Pg电子平台网址

提案摘编·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八)

  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有利于促进教学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教育转型,推动教学结构向“师生机”三元教学结构转变,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创新动力。但目前,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还存在以下问题:人工智能缺乏教育应用场景,与教育各环节深度融合不足;教师队伍现有数字素养与人工智能教育应用需求不匹配;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缺乏风险监管。

  建议:一、积极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走出一条创新驱动、科技向善、持续健康的发展路径。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更加关注教育价值、目的和意义,发展学生的高阶能力和社会能力。鼓励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力度,丰富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场景,引导研发重点指向教育体系的重构与教学模式的创新,以破解教育难题和机制创新为导向,构建新技术、新模式、新场景与新机制相结合的解决方案。

  二、提升教师队伍利用人工智能创新教学的能力。提升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和能力,保持对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批判性和选择性。推动师范类高校开展专题研究,在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中设计专门课程,提高人机协同育人能力。教育部门开展与人工智能伦理相关的评估、规约制定和教育培训,帮助教师在将智能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遵循智能技术教学应用伦理,同时加强对学生技术伦理的价值引领。

  三、规范应用,加强风险监测机制建设。加快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制定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规范性文件,加快制定教育隐私数据采集等相关技术标准。通过建立准入制度正向引导与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加强监管,为积极拥抱智能教育提供明晰的边界与坚实的技术保障。明确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研究成果与应用产品的使用要求、责任划分与归属,规范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产品使用者与提供者的行为。

  案由:数字人文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研究与教学领域,其发展将在新文科建设和培养兼具文史哲等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等自然科学专业知识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方面发挥强大而又独特的作用。但在探索发展的过程中,也显现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缺乏有关数字人文的顶层规划设计,学科和人才建设方向不明。

  建议:一、加快构建系统性数字人文发展的顶层设计。一是明确数字人文建设规划的目标定位。结合数字中国建设需求,着手制订国家数字人文教育战略规划,系统培养文理会通型高层次人才。二是在“双一流”战略中布局一批“数字人文区域创新体系”。强化数字人文理论的中国化研究与实践。鼓励基金机构和学术界在资助和奖励课题项目时,倾向于数字人文项目的研究。三是建立高水平数字人文理论研究机构。设立“中国数字人文研究分会”,鼓励和支持我国专家学者加入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人文学术组织。

  二、着力深化新文科学科交叉融合与数字化改造。一是推动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推动原有文科专业改造升级,建设数字人文知识体系。二是加大数字人文研究基础平台建设。引入数字人文研究基础平台,加快数字人文建设步伐。重点布局一批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三是加强数字人文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主要研究机构采集、保存与统合各类数据资源,建立数据中心。

  三、扎实推进数字人文学科多维度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一是布局数字人文相关专业和课程。深化学科交叉融合,鼓励探索本硕博有机衔接、长周期贯通与产学研融通的培养模式。二是夯实数字人文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吸纳人文学科的专家学者,开展跨学科课程教学与合作研究。三是制定数字人文领域的多元评价机制。建立科研成果应用转化评价机制,营造“坐得住、钻得进、研得深”的数字人文人才培养生态。

  振兴乡村,必须振兴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建议

  一、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针对新一轮乡村小学及教学点的“撤并潮”,及时叫停盲目撤点并校。办好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

  二、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实施乡村教师待遇“倍增计划”,改善乡村教师工作环境,减轻乡村教师的非教学负担。

  三、切实加强乡村学校美育、体育及科学教育师资建设。针对乡村学校普遍缺乏音体美及科学教育专任教师、难以保障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落实的现状,强化对各地乡村学校教育教学的督导工作,督促各地严格按照义务教育新课标要求,配够配好各科师资。

  “城市挤、乡村空”成为当前教育面临的新常态。建议

  一、加大城镇学校建设支持力度。根据城镇人口出生和增长统计数据,解决城镇学校大校额、大班额问题,使更多学生能就近入学。

  二、合理调节核增城区学校教师编制。支持教育系统建立跨区域、跨学科、跨学段教师转岗机制。

  三、支持农村教育资源有效整合。保留乡村发展较好、处于城镇周边位置的义教段村镇学校,集中力量办好中心学校,撤并周边小规模逐年萎缩的学校。

  四、支持搭建与师范大学的合作平台。支持西部地区与国内师范大学达成合作协议、建立合作平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引进优秀教育专家团队或“银龄教师”。

  要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最低处”“困难处”发力,就要遵循“教师是乡村教育的第一生产力”的准则,提升乡村教师队伍质量,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高品质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建议

  一、以“国培计划”为中央枢纽,开通乡村教师培训的绿色通道。单列财政预算,开设专门、专供、专业的乡村种子教师培训专项;因需配置培训“自助餐”功能;通过回访、结对子、评估等渠道加强培训后对乡村种子教师的跟踪问效与定向帮扶。

  二、加强紧缺型教育人才的区域流通。以片区为单位,设置紧缺教师流动岗;利用数字化赋能,统筹建立区域紧缺学科“双师”工作坊。

  一、加快促进现有制造业转型升级,以产业政策、产业需求前景带动工程师人才供给。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对国家急需紧缺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支持。

  二、出台政策,将企业参与高校工程师人才培养作为企业责任并建立考核评价体系,与学校共同设立大学课程、行业实训相结合的教学培养模式。

  三、研究型大学以培养工程领域科学家和卓越工程师为主要目标,应用技术型大学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职业教育大学以培养技术操作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建立完善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育研究合作,建立工程教育和专业国际认证。

  一、建立教育科技人才统筹协调机制,从国家层面成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工作小组,统筹协调组织、教育、科技、人社、发展改革、工信等部门,做好顶层战略设计和具体实施规划。

  二、着眼融合发展,深化教育理念和制度变革。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布局一批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全面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跨界融合的高等教育生态。

  三、创新机制,推动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才政策协同,激发创新活力。

  四、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密度浓度,加快实施科技创新密集工程,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完善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解题、市场阅卷的科研攻关机制。

  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命题,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医学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建议

  一、科学规划,差异发展,着力打造高等医学教育高峰,以新理念谋划医学发展,实现高等医学教育“高峰带动,多元引领”的发展新格局。

  二、面向需求,注重交叉,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以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制定出台新医科建设发展规划,培养造就“医学﹢X”“多学科背景”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三、借力平台,优化结构,医教研产协同,以新机制强化医学生培养。协同实施科研创新激励政策,探索建设以大平台、大科学装置为核心的平台育人机制,充分释放研教集群优势。

  王沪宁出席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表彰大会并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