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至26日,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办,贵州民族大学与中科浩博国际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2025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在贵阳举行。来自全球各国教育部门、国际组织、知名高校、企业嘉宾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全球协同・教育创新——面向未来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主题,共商国际化人才培养大计。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挑战日益增多的当下,人才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培养国际化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开幕式上,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于长学表示,加快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关键在于协同、创新与面向未来。需多方携手深化协同,通过全球优质教育资源与人才需求的交流共享,共筑开放联动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格局;要聚焦创新,在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探索适应时代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新路径;要面向未来,立足全局、着眼长远,将国际化人才培养纳入长远发展规划,积极构建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新生态。
中国与东盟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传统友谊源远流长。近20年来,双方关系实现历史性跨越,人员往来规模持续扩大,政治互信不断加强,经贸合作深度发展,人文交流成果丰硕。特别是连续18年举办的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为双方搭建了最具代表性的政府间教育合作与人文交流平台,也为贵州开启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了不竭动力。开幕式上,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白震发出倡议,希望各方以本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教育国际交流,携手推进合作落地;进一步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共同探索培养路径;进一步完善人才培育保障,协同推动举措见效,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更高水平的人才支撑,贡献坚实力量。
作为本次论坛的承办方之一,贵州民族大学副校长崔海洋表示,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时代新人,其核心素养必然植根于“全球协同”的沃土,孕育于“教育创新”的实践,从数字教育、文化互鉴、科教协同三个维度重点发力。近年来,贵州民族大学始终将服务区域发展、促进文明互鉴视为己任,在“留学贵州”的总体框架下,积极打造“留学贵民大”品牌,建设国际化课程体系,推动“中国—东盟青年文化使者”等特色项目,深化人文艺术、生态环境、数据科学等特色学科的国际合作,致力于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并勇于创新实践的复合型人才。
现场,崔海洋发出三点倡议,一是共筑智慧教育新平台。依托中国—东盟多彩智慧学院等载体,深化中国—东盟高校课程互认、学分互转机制,合力开发应对共同挑战的在线教育项目与资源。二是共培青年领袖新力量。拓展交换生与访学规模,共同设立专项奖学金,打造聚焦可持续发展议题的青年领袖营,为未来播撒智慧的种子。三是共研区域发展新方案。围绕澜湄合作、RCEP(注:直接读字母)机遇等主题,共建联合实验室与产学研创新联盟,以教育科研的深度协同,驱动区域繁荣发展。
随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柬埔寨国家办事处驻地副代表Shakeel Ahmad和柬埔寨皇家科学院院长代表、秘书长YANG Peou分别致辞,分享各自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践和经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信息化与人工智能教育部门主任苗逢春,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校长Hasan Mandal、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会长金旭、北京市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黄侃、香港城市大学副校长张泽松、香港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Geoffrey Q. P. Shen、中科浩博国际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裁孙中雯等嘉宾分别围绕“全球教育变革与国际化人才培养:共建开放、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生态”主题发表主旨演讲,共话全球协同与教育创新。
在下午的两场圆桌对话环节,黑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曹叠峰、云南省教育厅副厅长赵德荣、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专家王之佳、地球宪章国际中国中心执行理事长方虹、以及华侨大学副校长王秀勇、广西大学副校长肖建庄等嘉宾齐聚,分别围绕“交流互鉴 携手共进:如何通过国际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需求引领 创新驱动:如何培养面向未来的国际化人才”两大主题展开交流,为国际化人才培养建言献策,贡献智慧力量。
26日当天,论坛还举办了“如何提升高校国际化影响力——高层次项目说明会”及“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一校一策’专家指导会”。安徽师范大学、昆明医科大学、西安理工大学、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等多家高校在现场达成项目签约及战略合作,为本次论坛画上完满的句号。(文/陶陶、图片由贵州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提供)Pg电子Pg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