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晚8点,“文明互鉴·多彩合鸣”——2025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演出在贵安新区云漫湖公园露天草坪举办。来自中国和东盟国家的300多名演职人员共同为观众呈现了一场集历史性、文化性与当代性于一体的文艺盛宴。
演出以“文明互鉴·多彩合鸣”为主题,围绕贵州自然与人文的深度联结,展示了贵州和西南地区与东盟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独特魅力与共性。演出以“听见大地的声音”为叙事线索,分为序《大地初声》、上篇《风骨黔行》、下篇《万物生光》、尾声《梦扬未来》四个板块。
序章《大地初声》以乌江船夫号子为引,拉开了演出的序幕,展现了贵州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与东盟文化互鉴的起步。上篇《风骨黔行》以古典舞、京剧等为核心,融入东盟文化元素,强调了贵州文化与东盟文化在教育、历史、艺术上的共性与互动。下篇《万物生光》通过侗苗风情、多民族歌舞等展演,描绘了新时代山地生活的和美图景,展现了文化交流中的和谐与创新。尾声《梦扬未来》以全场大合唱收束,象征着民心相通,展现了贵州力量。
“整台演出立足于贵州文化,整合了群舞、杂技、京剧等多样舞台手段,注重视听节奏与情绪递进,打造了一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文化盛宴,充分展现了‘多彩贵州’的时代风采与文化魅力。”本场演出导演杨煦表示。
舞蹈《山耕有道》,源于舞剧《王阳明》的精华舞段,以王阳明在贵州龙场的“悟道之地”为叙事原点,讲述他在贵州生活,在龙场传道授业解惑的故事,节目极具感染力,体现了“知行合一”由思至行、由我至众的精神轨迹。
演出中,泰国龙仔厝三才公学为大家带来了《文明长河·中泰和韵》《金文耀天·泰艺承恩》两个舞蹈节目。“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贵州,这里气候好,美食也非常爽口,回去以后我会向更多朋友推介这里。”泰国龙仔厝三才公学舞蹈表演者郑博文说,希望通过舞蹈这种艺术形式,展现中泰两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交融史。
来自贵安新区的观众张晓说:“看到苗族舞蹈、侗族大歌与东盟国家特色艺术同台演绎,这种文化碰撞太震撼了!让我对本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世界文化的多元。”
7月25日,由教育部指导,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省教育厅主办,贵州大学、贵州财经大学承办的2025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贵州分会场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永久会址开幕。
来自国际国内的200多位嘉宾齐聚一堂,聚焦数智科技、新能源材料等六大前沿领域,共商国际产学研用发展策略,共话多元深度合作新未来。
活动上,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与卡迪夫大学中英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贵州胜威福全化工有限公司、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分别签署产学研用合作相关协议;贵州财经大学及有关学院分别与越南胡志明市财经大学、上海迪士领克数据技术有限公司、贵州数家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人才培养、联合科研等方面的合作协议。贵州财经大学有关学院与上海迪士领克数据技术有限公司、小米集团贵州分公司、贵州数家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为共建的人才培养基地、实习实践基地、创新研究中心揭牌。
7月25日,由省教育厅、省文旅厅指导,安顺学院主办,安顺学院人文学院、旅游学院承办,贵州省博物馆、民族博物馆、地质博物馆和安顺市博物馆协办的“一带一路”文旅和博物馆融合助推贵州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研讨会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永久会址二楼红枫厅举行。
来自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越南、柬埔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文旅与博物馆融合发展展开深入探讨,为贵州旅游发展建言献策。
南开大学现代旅游业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石培华表示,近年来贵州文旅产业快速崛起,涌现出一批“火爆出圈”且在全国文旅市场影响重大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玩法,探索出文旅产业发展的“贵州模式”与“贵州路径”。20年来,“多彩贵州”从最初的风景与民族风情,发展为涵盖多彩生命、历史与生活的全方位品牌。他建议,进一步推进文旅工作,需盘活地方文化存量资源,探索文旅融合新道路;挖掘地方文化的精神和情感价值,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利用数字媒体工具,搭建文旅品牌化发展新平台。
贵州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同时担任教育部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的金颖若认为,传统博物馆应突破物理空间与固定形态的限制,采用多样化方式保存和展示文化遗产,并与旅游深度融合,让文物“活”起来。此外,在人文旅游目的地,文化遗产是旅游产品的核心载体,也是游客观赏、体验的主要对象,甚至延伸到游客的穿着、饮食及购物选择中。因此,要以文化遗产为核心素材,通过创意开发,推出更多包Pg电子含遗产元素的各类旅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