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港创科展看“AI赋能日常生活”

  教育资讯     |      2025-07-22 09:20

  6月28至29日,主题为“大想头,齐创新”的2025香港创科展在会议展览中心举行,来自全港中小学约120个入围师生队伍向大众展示他们的创意发明,并竞逐各类科创奖项。

  本次展览分为智慧城市、智慧生活、可持续发展和医疗及保健四个展区。记者在现场注意到,不少摊位的创意成果都结合了AI应用,将人工智能技术投放到了社会生活的各类情景当中。

  “声声慢”是一款协助听障人士进行语言训练的系统。来自保良局第一张永庆中学的团队成员借助微信和公开AI平台,辅以自己搭建的服务器,完成整个小程序的构建。

  团队负责人之一周靖凯告诉记者,透过微信小程序输入想要学习的语句,系统会自动生成所指地区语言的音标,用户在望向镜头拍照上传后,AI会根据音标生成用户头像的唇形动画,在跟练发音后,AI会根据声线图对发音进行分数评估。如此反复练习,听障认识即可根据分数的反馈了解自己掌握发音的程度。

  他说:“(小程序界面)所有关于音标的提示,都是靠后端与AI交流的prompt(即提示词,在AI领域指操控大语言模型的指令集)生成。”

  周靖凯指出,团队在设计作品过程中曾经拜访过保良局下属的特殊学校,在咨询专业语言治疗师的意见后,得知语言治疗会包含嘴形的部分,小程序让每个字对应一个嘴形能够更加精准地帮助到用户。

  来自新生命教育协会平安福音中学的萧浩轩,介绍了他们的团队成果“AI医‘苑’”。该系统分为医院和住宅屋苑两个投放版本,患者可透过系统实时、低成本地完成网上预约就诊。

  谈及设计的初衷,他表示,在香港公立医院看病,急诊可能需要长时间轮候,手机预约通常也可能抢不到号,为了缓解这些问题,团队构想了这个创意。

  现场记者也亲身体验了一把,在输入基本个人信息和病症后,患者会得到个人编号。医院版本系统会在后续将编号分发给护士,进一步判别症状就诊级别;屋苑版本系统则需患者等待所预约门诊叫号提示。

  提到AI技术在该系统的进一步应用,萧浩轩告诉记者:“我们希望未来可以和医疗机构去合作,通过政府管理的数据库记录并分析学习医疗案例,希望AI通过这种学习,能够直接根据病人症状分析出病症,并提出相关建议,协助医生诊断。”

  在展览现场,一款名为Fullplastic AIchemist的AI外骨骼机械爪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由九龙湾圣若翰天主教小学的黄英杰、王启熙、余桀龙、丁浩瑜带来的一款以micro:bit(一款由英国广播公司BBC推出的专为青少年编程教育设计的微型计算机开发板)配合扩展板及AI镜头创作而成的可自由伸缩器械。

  丁浩瑜告诉记者,配合专用手套,机械臂前端的AI镜头可以检测识别使用者的手部动作,从而控制机械爪的开合,协助拾取物品。考虑到距离问题,臂身特意设计了自由伸缩功能,以满足远近物品的拾取需求。

  由于年长者在弯腰捡东西时可能扭伤腰部或摔倒,团队协助成员黄淼贤说:“这个创意成果可以帮助到独居的老人,减少他们的受伤风险。”

  Pg电子平台网址

  经过来自社会不同界别评审严格评选,本次展览也落下帷幕。“小学组”金奖最终由宣道会陈元喜小学(作品:孤 Go Glasses)夺得,“初中组”为十八乡乡事委员会公益社中学(作品:夜骑光盾),“高中组”由圣士提反女子中学(作品:智惜泊)及保良局第一张永庆中学(作品:声声慢)获得; 而培侨书院(作品:回收之战)、拔萃女书院(作品:Recycling Monitor Specialist)及香岛中学(作品:Four Seasons Lotion)就获现场公众投选为“最受欢迎大奖”得主;以及伊利沙伯中学旧生会中学(作品:新世纪菊英喷雾)获得今年首设的“检测和认证专项奖”金奖。

  香港创新基金主席黄永光表示:“今年参赛作品水平很高,结合人工智能及多元科技应用,涵盖了不同领域,从解决日常生活难题、扶助弱势社群,以至推动可持续发展。”

  据悉,早先于2022年底公布的《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已提出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培育新质生产力。特区政府近年来持续推出一系列政策培养本地及吸引海内外人工智能人才,包括设立科教创新基金、“科技人才入境计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