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一场关于AI的巅峰对话在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以下简称“链博会”)先进制造链主题活动现场上演。
美国英伟达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穿着标志性皮夹克小跑上台,与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开启了一场关于AI的围炉对话。这也是本场活动最受期待的环节之一。
王坚回忆起与黄仁勋的初相识大概是在10年前的北京中关村,当时,黄仁勋侃侃而谈GPU(图形处理器),他对技术的激情令王坚印象深刻。那时,他们谈论的内容还是计算机的处理系统以及移动设备。如今,AI已经成为前沿科技领域的主角之一。两人在现场拆解AI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为“链”接下一个时代的AI发展提出他们的思考。
王坚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过去几年,AI在基础层面到底发生了什么?”黄仁勋谈到,过去,AI依赖人工编程来预测结果,如今,AI预测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机器学习。2012年,AI迎来了技术爆发时刻,深度学习成为一个有效的工具,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相继实现超越人类水平的突破,认知智能逐渐成熟。后来,生成式AI萌芽后,发展势头非常强劲,实现了跨模态信息转换,也突破了单一媒介限制。当前技术焦点转向推理智能,AI开始具备理解问题、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像人类一样。”黄仁勋说。
“下一波浪潮就是物理AI(Physical AI),(AI)所有的能力都能融入物理世界,比方说机器人。”黄仁勋说,AI发展迅速,似乎每四到五年就会发生一次大变革。物理AI(Physical AI)指能够感知、理解并直接在现实世界中执行复杂操作的自主系统,通常嵌入机器人或自动驾驶车辆等实体设备中。
“人工智能并不仅仅是模拟人的智慧,其实是增强人的智慧,甚至是超过人的智慧。”王坚说。黄仁勋也认为,AI是来激发人的创造力,增加智慧,正如飞机能带人到更远的地方,而AI其实能够让人想得更多,变得更聪明。
当被黄仁勋反问哪一项技术变革让自己最兴奋?王坚说:“最让我兴奋的其实是算力,我们提到AI,其实讲的是算力,算力是一切的基础架构,算力也改变了一切。”在他看来,与其说计算机在改变世界,还不如说是算力在改变世界,AI则将算力带到了新境界。
在训练AI模型时,AI也在产生日新月异的变化。黄仁勋谈及,从前AI先通过大量数据预训练,然后加入人的反馈,进行人工强化训练,人来教AI做事,或者人与AI协同做事。如今,AI是自己思考、自己生成数据、自己推理、自己实践。
这背后需要巨大的算力支撑。黄仁勋透露,过去十年,英伟达的算力提高了十万倍,能够处理更多数据,让机器学习更加有效。
今年开源的模型也改变了AI技术。黄仁勋眼里的中国正在高速创新。例如,由中国孕育并开源共享的深度求索的DeepSeek、阿里巴巴的通义千问、腾讯的混元、百度的文心一言、月之暗面的Kimi等世界级大模型,正在推动全球AI快速发展。
黄仁勋还关注到,中国研究者发布的AI论文数量在全球占比最高,研究人员正在开源科学方面协同合作,持续推动开源科学的发展。
“下一步,其实就是要开源,不仅仅是开放研究,还要开放工程。”黄仁勋说,开源工程非常重要,每个人都可以为之做贡献,AI的创新速度不再仅仅取决于企业或者组织,而是能够汇集所有的资源,造福整个AI生态系统。他还指出,Kimi等一系列开源推理大模型,非常先进,无论是医疗公司、金融公司还是机器人公司,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大模型,都可以分得AI的一杯羹。
中国的开源AI是推动全球进步的催化剂,让各国和各行业都有机会参与AI革命。黄仁勋还指出,开源同样是保障AI安全的关键,有助于推动国际社会在技术标准、性能基准和安全防护措施方面的协作。
与此同时,AI还将重塑科学范式AI for Science,并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AI在推动科学发展方面大有可为。黄仁勋用两个场景举例,比如,Pg电子平台在药物设计领域,AI可以解析蛋白质结构,像设计芯片一样设计分子;在气候模拟方面,可以将海洋、大气、冰盖的物理特性浓缩进AI模型,几秒到几年跨度的预测可以借助AI一次性完成。
此次围炉对话最后几分钟留给了年轻人。AI领域的机会广阔,对一个人来说甚至可能是个终身的机会。王坚回忆自己年轻时受过的帮助,谈到科技是人的连接,不是冰冷的算力。所以,他也一直在推动培养年轻一代。
当被问及“给年轻人什么建议?”黄仁勋对年轻人说了三句话:一是回到“第一性”原理,即使AI会写代码,你也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写;二是立即拥抱AI,他眼里的AI是最强大的“平等器”,农民、老人、孩子都能用它赋能;三是年轻人作为AI“原住民”,如今出生的孩子,AI可以记录他们的一生,他说:“我都有点嫉妒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