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里程碑——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观察与思考

  教育资讯     |      2025-07-16 11:51

  

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里程碑——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观察与思考

  刘嘉豪,刘德建,任昌山,等.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里程碑——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观察与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5,31(06):21-31.

  摘要:数字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融入教育,这要求各国把握智能时代教育发展脉搏,深化数字教育国际合作。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是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基于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的主要观点,对其里程碑意义进行阐释:师生能力升维与教育场景创新是国际共识;中国教育数字化战略三年行动为全球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实践范本,智慧教育元年开启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2.0,标志着中国教育数字化进入一个全新阶段;从北京到上海再到武汉,中国推动数字教育合作从行动倡议化到制度实体化的跃迁,引领全球教育变革。展望未来,世界各国需一道将“大规模因材施教”的愿景转化为普惠实践,在技术赋能与以人为本的辩证统一中坚守教育本质,通过深化国际数字教育合作突围变革“深水区”,共同在技术浪潮中构建人类教育文明的新未来。

  关键词: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智能时代;教育变革;教育数字化转型;智慧教育;数字教育合作

  数字技术作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这也给教育带来全新挑战和机遇。要塑造和平、公正和可持续的未来,教育亟须变革(Transformation)而非仅作改革(Reform),以使当今学习者为快速变化的世界作好准备。[1]智能时代,教育已经进入改变底层逻辑、重塑教育生态的阶段。数字教育具有公平、包容、开放、共享等优势,为解答“智能时代、教育何为”提供探索空间,而全球性的合作与交流是教育变革的必由之路。

  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作为公共产品,是聚焦智Pg电子官网能时代教育变革的世界级盛会与平台。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指出,要携手构建高水平数字教育国际开放合作体系,加强各国数字教育战略和政策沟通,加快形成国际合作新格局。自2023年以来,中国连续举办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持续汇聚多国政府、教育和研究机构、重要国际组织等各界顶尖人才,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旗舰性交流平台。2023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以“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为主题在北京召开;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以“数字教育:应用、共享、创新”为主题在上海召开。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以“教育发展与变革:智能时代”为主题在武汉召开,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发布后教育部主办的首个重要国际性大会,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部长、国际组织代表、教育专家、学者、企业家,以及教育机构和非政府组织代表共同探讨智能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挑战与新机遇。大会规模宏大,形式多样,组织了高端全体会议和十场不同主题的平行会议,发布了《中国智慧教育白皮书》、《关于构建国际数字教育标准体系框架的倡议》、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指数2025、数字教育研究全球十大热点、《数字教育合作武汉倡议》等多项标志性教育数字化成果。

  对世界数字教育大会进行观察与思考,有助于理解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前沿进展。关于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的赋能价值或者是伦理风险,不论是学术论文还是新闻报道,都已对其进行多维度和多层次的讨论。本文不限于从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管理等角度或者“教—学—管—评—研”等环节对智能时代教育进行概括性观念陈述,尝试从教育变革的全球性与历史性视野出发,聚焦本次大会的观点、成果与特色,结构化分析其里程碑意义,形成对智能时代教育发展的整体性理解,以期为未来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照。

  从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角度,师生能力重构与教育场景创新已成为社会各界的核心共识与共同关切。本次大会涉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教师教育、人工智能与教育等多个主题和领域。从演讲报告分析,师生能力与教育场景是与会专家学者谈及较多的话题。与会各国代表、学者及实践者通过政策阐述、案例剖析与学术对话,深刻揭示了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底层逻辑:从知识传递转向认知赋能,从经验依赖转向数据驱动,最终指向高阶思维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能力升维”是目标,“场景创新”是表征,场景为能力培养提供土壤,能力为场景深化注入动能。

  图灵奖获得者、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教授约翰·霍普克罗夫特(John Edward Hopcroft)表示,我们正在步入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这将重新定义工作和教育的形态,而培养能够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高质量人才至关重要。正如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5年未来就业报告》显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快速技术变革等趋势正颠覆各行各业和就业市场,近40%的核心工作技能将会改变。[2]

  人工智能风起云涌,教师和学生能力框架被重构。这里的重构不是指对原有能力要素的“完全推翻”,而是能力要素的适应性增删以及侧重点的再设计。其内在逻辑在于,人工智能等技术持续优化演进,对思维与行为方式、社交方式、生产方式等产生深刻影响,人机边界逐渐模糊,人类个体在部分任务中逐渐退居辅助地位或扮演旁观者角色。在人机协同的时代,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需保持人类主体性与能动性,这就对个体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等提出更高的要求。

  从对学生能力培养来看,除了沟通、合作、创新等能力,需着重关注培养学生的适应力、判断力、学习力等。第一,适应力,即对智能技术的适应与创新应用能力。新西兰驻华大使乔文博(Jonathan Austin)感受到“智能技术已成为每个人学习成长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乌兹别克斯坦高等教育科学和创新部部长康拉特巴伊·沙里波夫(Kongratbay Sharipov)认为,适应未来的工程人才必须能够做到与人工智能合作,应该让学生体验与机器协作的工作方式。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王发洲认为,学生应该具备包括协作沟通、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复杂问题解决计算思维、跨界融合、绿色技能等能力,以更好适应可持续发展与智能时代新要求。西班牙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校长华金·戈亚奇·戈尼(Joaquín Goyache Goñi)强调,学校应加强人文教育,引导学生在使用数字技术的同时,保持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和思考,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第二,判断力,即信息甄别能力。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的知识型人才已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在智能时代,知识的获取变得更加便捷。然而,如何筛选、分析和运用这些信息,以及在信息洪流中保持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成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第三,学习力,即通过持续自主学习应对挑战的能力。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强调我们的培养目标,不能只是为了让学生找到第一份工作,而是要培养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不断迎接挑战的能力、持续学习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席主持人、人工智能与教育规划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黄荣怀认为,智能时代的学习者除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工具,还应具备主动和终身学习、适应灵活就业现状等能力。

  对于教师而言,角色转变是必然要求。教育的智能化、数字化同样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有效地将人工智能整合到教育系统中。约翰·霍普克罗夫特警示“如果人工智能就能帮助学生找到答案,那么教师应该教什么?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副校长李荣誉指出“我们要警惕高校教师能力与时代脱节的问题,要注意培养高校教师的数字思维和技能,提升教师应对人工智能安全与伦理问题的能力”。武汉市教育局副局长朱俊从教师角色的角度形象地提出,智能时代的教师应成为“学生精神世界的‘点灯人’、知识世界的‘摆渡人’、实践世界的‘引路人’”。一方面,面对人工智能,教师要有意识地主动改变,在上课、作业、考试等环节,都要充分考虑到有新工具的存在。塞拉利昂技术与高等教育部副部长萨尔乔·阿齐兹·卡马拉(Sarjoh Aziz-Kamara)强调“教师在智能时代教育变革中需要具备成为‘可持续发展引擎’的能力,这是全人类的共同命题”。另一方面,教学方式需改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熊璋表示“原来的教学模式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但现在需要教师引导、带领学生走进人工智能的新天地,让学生自主学习”。湖北省武昌水果湖第二小学设计了一套数智培训课程,旨在引导教师从“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者”逐步成为“人工智能教育的设计师”。此外,在协助教师适应角色转变的过程中,教育领导者的作用不容忽视。英国纽卡斯尔大学(Newcastle University)副校长奈吉尔·哈克尼斯(Nigel Harkness)指出“高校领导者不仅要系统提升教职员工的人工智能素养和技能,更要推动教师转型为技术塑造者与变革引领者”。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教育场景的创新带来无限可能,促进教育形态发生改变,即从单一场景向泛在应用跃迁。[3]在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不论是各个平行会议还是数字教育成果展,这一话题引发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人工智能已逐渐融入“教—学—管—评—研”各个方面,赋能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管理等。整体上看,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多以“人工智能即服务”的形式呈现,对于学校整体而言,主要是形成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泛在互联的格局,实现数据的实时感知、无缝流转与综合分析。对于师生个体而言,主要是形成人机协同的学习与工作形式,实现个性化、定制化、实时化的主动服务。[4]

  当前,人工智能与教育场景的深度融合呈现显著特征,已从观念想象转向具体化方案设计与系统实践。高等教育正处于变革前沿,职业教育的变革需求更为迫切,基础教育处于强有力的政策引导下,正稳步推进教育转型。[5]高等教育领域,英国布鲁内尔大学(Brunel University)副校长赵华介绍,英国有92%的大学生使用人工智能,88%的大学生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协助学生进行文献总结、实验设计等。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在博士生中开设“人工智能+科研”课程,通过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项目式学习,增强学生以解决真实问题为主的工程实践能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面向月球科研基地的数实混合泛在教学平台(Lunar—X),探索了“数字教材认知建构、虚拟仿真实验初探、线下实体平台验证反馈”的数字化闭环学习路径。职业教育方面,武汉职业技术大学校长何保华表示,要用人工智能重构知识供应链,让知识流动起来,缩短新技术转化为课程的时间和毕业生适应岗位的周期;要重塑学习方程式,让教师成为教学设计者、成长引导者与情感赋能者;要重建评价坐标系,满足个性化培养需求带来的评价多元、多维的要求。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以《汽车智能制造生产线的焊接机器人应用编程》融合全息投影、数字孪生等技术,构建沉浸式虚实融合教学场景、人工智能驱动自适应学习场景、虚实联动实训协作场景、数字化评价场景,勾勒出职业教育“未来课堂”的蓝图。在基础教育领域,武汉市经开区神龙小学的“AI火星车救援挑战”课程,将人工智能与项目式学习相结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借助VR设备沉浸式体验火星地貌与环境,利用3D打印技术自主建模打印车标徽章,通过人工智能为救援车进行外观设计。深圳市福田区红岭中学引入的“知识图谱+认知模型”系统,能根据学生的错题进行深度分析,自动生成“个性化微课程包”。终身教育方面,国家开放大学展示了人工智能书法分析系统,人工智能对照碑帖逐字进行笔法分析。湖北开放大学推出的人工智能智慧学伴“湖开开”平台可提供24小时学习交互服务,构建“真人教师设计框架+数字教师精准执行”的分工体系,使学员备考周期缩短30%,通过率提高18%。这些场景创新进一步表明,数字技术正从辅助工具演变为重塑教育生产关系的关键要素。

  2022年以来,中国提出的“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围绕普及优化学校数字化环境、强化优质资源供给、深化大规模常态化应用等方面开展了系列扎实探索,取得显著成就。中国数字教育正从转化阶段、转型阶段并行,加速迈进智慧教育阶段,构建起面向智能时代的现代数字教育体系,为全球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重要实践样本。这其中,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既是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具体措施之一,又为宣传教育数字化中国方案提供交流平台。

  中国高度重视教育数字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深刻揭示了教育数字化的关键作用。中国于2022年启动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提出联结为先、内容为本、合作为要,即Connection、Content、Cooperation的“3C”理念,按照“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简洁高效、安全运行”的原则,在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整合应用、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系统性突破,形成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中国范式。根据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报告,2024年中国指数排名从第24位跃升到第9位,前进15位。

  国家平台建设、人工智能应用、国际交流合作是主要中国教育数字化战略2022—2024三年行动的核心特征。第一,建成世界第一大教育资源中心并推动全域深度应用。国家平台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集大成者。2022年,国家平台集成上线。三年间,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实现从“三横三纵”到 “四横五纵”的架构升级。平台浏览量608亿,平台注册用户超过1.63亿。目前,国家平台形成“四平台、一大厅、一专题、一专区”架构,覆盖全国各地区的“1+N”平台体系,并以高质量的数字资源,支撑起数以亿计师生的庞大需求。第二,多元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中国教育部积极拥抱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围绕“学人工智能、用人工智能、创人工智能、护人工智能”主动布局、超前谋划,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例如,启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遴选184个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发布两批次50个“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典型案例;推进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实施人工智能领域“101计划”,等等。[6]第三,全球数字教育治理的中国参与。连续举办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全球智慧教育大会,成立世界数字教育联盟、全球智慧教育合作联盟,推出国家平台国际版……中国对全球数字教育发展的贡献力不断提升。[7]

  中国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本次大会开幕式中明确指出,“教育已经进入改变底层逻辑、重塑教育生态,资源共创分享、消弭数字鸿沟,素质能力重构、促进全面发展,全球开放合作、推动文明互鉴的智能时代”。《中国智慧教育白皮书》的发布以及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2.0的启动,是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的重要成果,标志着中国教育数字化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更是未来发展的行动指南。这一战略行动的升级,是基于对时代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和对教育数字化发展需求的精准把握,具有明确的规划和宏伟的目标。

  智慧教育是数字教育发展的高级形态,是引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8]它不仅仅是技术的应用,更是教育理念、模式和体系的系统性变革。作为数字时代的教育新形态,智慧教育是推进公平包容的优质教育,是让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的必然选择。2018年4月,《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实施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2019和2020年,教育部分两批确定了18个“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区域和2个培育区域,为深入推进智慧教育打造“样板工程”。自示范区创建以来,各区域因地制宜,围绕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精准性、构建个性化教学支持服务环境、提升区域教育资源供给服务能力、提升现代教育治理能力六大建设任务,开展了一系列实践与探索。[9]

  《中国智慧教育白皮书》是教育部发布的首份以“智慧教育”为主题的白皮书,系统梳理了中国教育数字化的发展脉络,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数字化的成就,并提出智慧教育的发展战略和实践路径。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副司长舒华指出,白皮书不仅总结了我国智慧教育的发展经验,更从技术赋能、伦理治理、体系重构三大维度,为未来教育发展提供系统性规划。白皮书包括发展历程、发展战略、实践探索和未来展望四个主要部分。在发展历程部分,白皮书回顾了中国教育数字化准确识变、科学应变和主动求变的发展历程。在发展战略部分,白皮书提出了智慧教育的发展战略,包括加强统筹谋划,构建智慧教育“四梁八柱”推进集成化,建强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探索智能化,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促进国际化,深化数字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在实践探索部分,呈现了地方和学校围绕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智能技术广泛应用、智慧教育机制建设、智慧教育基座构筑等方面开展的生动实践。在未来展望部分,白皮书明确提出,2025年是智慧教育元年。面对智慧教育新阶段,需要树立人才培养新标准,开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面向未来,中国将在联结为先、内容为本、合作为要,即3C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集成化(Integrated)、智能化(Intelligent)、国际化(International)的“3I”战略方向,立足由新阶段(New stage)、新标准(New standard)、新路径(New ways)构成的“3N”框架,推动教育深层次、系统性变革。第一,革新教育理念,迈向智慧教育新阶段。通过智能化学习空间打造永远在线的课堂并供给高水平终身学习公共服务,科学利用人工智能将有效缩小教育的区域、城乡、校际、群体差距,通过智能技术建立学生画像并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构建跨学校、跨地域、跨国家的智慧教育共同体,进而构建伴随每个人一生、平等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第二,更新教育内容,树立人才培养新标准。夯实智能时代的基础能力,注重启智润心与价值塑造,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育智能时代的高阶思维,关注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与系统思维;提升智能时代的未来素养,培养人工智能思维、人机协同能力与智能伦理意识,让技术服务于人的成长。第三,构建未来要素,探索教育变革新路径。具体而言,关注人工智能将赋予教师新角色和新使命,培育未来教师;探索“师—生—机”三元协同的课堂新模式,打造未来课堂;推动智能技术深度融入管理、服务、决策各环节,建设未来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建设一批能力驱动、泛在智能、多模态响应于一体的未来学习中心。

  依托数字教育国际合作,中国正引领智能时代全球教育变革。正如加拿大渥太华大学(University of Ottawa)校长雅克·弗雷蒙(Jacques Frémont)所说:“应对挑战时,全球各国应携手合作。在凝聚全球合作共享的这条道路上,中国正在扮演引领者的角色,为国际对话搭建桥梁。本次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教育塑造未来、改变未来,教育领域的全球开放与合作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10]应以构建“数字教育国际共同体”为出发点,共同应对智能时代的社会变革与教育改革发展。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体需构建“五个一”,即一个联盟、一组标准、一支队伍、一个品牌及一系列监测:①建构一个教育数字化转型合作联盟矩阵;②共建一组与数字教育相关的技术、服务、质量等标准;③培养一支教育与科技国际合作队伍,能进行学术、技术、事务引领,熟悉国际组织及其运行规则,能高效而妥善处理多边关系;④打造一个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品牌;⑤发布一系列全球数字教育年度监测报告。

  从北京到上海再到武汉,中国以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为平台,逐步构建国际数字教育合作的机制,推动行动倡议化到制度实体化的跃迁。2023年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发布的《世界数字教育发展合作倡议》,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强调要共同推动建立世界数字教育联盟,打造全面、务实、包容的高质量伙伴关系。[11]2024年发布的《数字教育合作上海倡议》[12],提出推进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加强数字教育应用合作、强化数字教育集成创新、合作推动教师能力建设、协同推动数字教育研究、共商共议数字教育治理。在这一届大会上,世界数字教育联盟正式宣布成立,设有理事会、秘书处等机构,负责联盟的日常管理和活动组织。联盟的成立为全球教育数字化合作搭建了一个枢纽型的平台。截至2025年5月,已吸引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的115个大学、国际教育组织、研究机构及企业加入联盟。2025年,《数字教育合作武汉倡议》发布,提出共建数字教育标准,推动平台互联;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要素互济;共促教育智能转型,实现经验互鉴;共护人工智能安全,加强理念互通。[13]此次大会上,世界数字教育联盟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和2025全体大会成功召开,审议通过了《世界数字教育联盟章程(审议稿)》及《2024年工作总结与未来工作规划》,明确由北京师范大学担任首任理事长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组建联合秘书处,标志着联盟治理机制正式建立,联盟迈入常态化、规范化运行新阶段。哥伦比亚教育部部长丹尼尔·罗哈斯(Daniel Rojas Medellín)明确表示,中国提出要建立一个开放的国际数字教育体系,哥伦比亚希望成为该体系中的一员。

  持续深化数字教育国际合作,关键举措之一即引领国际数字政治教育标准体系建设。标准化是实现数字资源共享、数字能力评估、学习环境智联的重要保障,是解锁教育智联的密钥。[14]具体而言,一是技术标准体系,具有明显的基础性、通用性和先导性特征,包括平台架构、访问入口、信息安全、数据交换、知识图谱、产权管理等;二是质量标准体系,应能够直接衡量数字化应用的价值、效率、效益等,包括数字教材、在线课程、学习交互、学习评估、项目评价、质量管理等;三是服务标准体系,包括学习环境、学习支持、技术服务、内容确权、知识付费、培训认证等方面。[15]

  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期间,《关于构建国际数字教育标准体系框架的倡议》《教育大模型总体参考框架》两项教育数字化标准成果文件发布。《关于构建国际数字教育标准体系框架的倡议》意义重大,该倡议由世界数字教育联盟秘书处发起,呼吁联盟成员单位携手共进,达成共识,共同构建一个“开放、包容、可持续”的数字教育标准体系,指导数字技术在各成员单位的规范应用,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技术的协同创新,助力全球教育公平与高质量发展。《国际数字教育标准体系框架2025》将为世界数字教育联盟后续标准的研制工作以及数字技术在各成员单位中的规范应用提供清晰指引,助推全球教育的公平与高质量发展。其核心逻辑认为数字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由参与者、活动、环境等多个关键要素构成,体系框架包含术语定义和体系架构、参与者、活动和过程、数据等10个业务领域,以及通用技术标准、应用技术标准、业务规范等三个业务层级。

  作为世界数字教育联盟发布的首项标准,《教育大模型总体参考框架》为当前备受关注的教育大模型领域确立了关键的设计原则。该参考框架为教育大模型的设计、开发、部署及其在各类场景中的应用提供了系统性的指导。该框架创新性地提出了一个自底向上、逐层支撑的五层结构:基础层、数据层、模型层、接口层和应用层。每一层均为其上一层提供不可或缺的支撑,共同构成教育大模型开发与应用的完整逻辑闭环。值得强调的是,框架将安全、伦理、隐私与治理要求视为贯穿始终的核心主线,要求在每一层级的建设和应用中都予以充分考量,确保教育大模型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健康、安全和负责任发展。本次标准化成果获得国际标准化组织的高度认可。ISO/IEC JTC1 SC36 主席 乔恩·梅森(Jon Mason)教授专程来华出席成果发布仪式,并对标委会取得的工作成果给予充分肯定与赞扬。这一成果不仅展现中国在数字教育标准化领域的引领力,更标志着全球数字教育合作进入规范化、体系化的新阶段。此外,为了推动标准化实践的广泛推广,大会还鼓励各联盟成员参照国际数字教育标准体系框架,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需求的标准化实践路径。

  综合而言,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使我国可以深度介入人工智能、教育伦理、优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等前沿领域规则制定。[16]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不仅为全球数字教育合作提供新的契机与平台,更在机制建设与生态构建方面取得重要成果。通过合作机制的持续升级与技术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全球数字教育正逐步迈向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道路。未来,随着各国在数字教育领域的深入合作与共同努力,全球教育变革的步伐必将更加坚定而有力。

  在人工智能以颠覆性力量重构教育生态的当下,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以“教育发展与变革:智能时代”为主题,围绕技术赋能教育生态展开深度对话,这一场全球性盛会锚定了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航标。具体而言,一是将“大规模因材施教”的愿景转化为普惠实践,二是在“技术赋能与以人为本”的辩证统一中坚守教育本质,三是通过深化国际数字教育合作,共同在技术浪潮中构建人类教育文明的新未来。

  智能技术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是当前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共同努力方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要探索数字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创新性教学的有效途径,主动适应学习方式变革。教育能否实现大规模、高品质和个性化的完美统一,被认为是教育中“不可能的大三角”,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为求解教育“不可能三角”难题带来切实可能。[17]过去,教育更多地强调“education for all”,即为所有学生提供基本的教育机会。而在人工智能时代,应实现“education for individuals”,即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在智能技术的深度介入下,教育正从“标准化流水线”向“个性化生态圈”转型,实现从“千人一面”到“一人一策”的跨越,标志着教育从工业时代“规模化”向数字时代“精准化”的范式跃迁。例如,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校长蔡雷表示,广渠门中学不仅将AI作为技术工具,更将其视为实现“因材施教”千年理想的教育杠杆。重庆市沙坪坝区树人景瑞小学校长李华表示,探索每一门学科课程都能与人工智能紧密融合,确保大规模因材施教在国家课程主阵地落地生根。

  可以想象,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时代教育新文明即将出现,这既是国家战略意志的体现,更是人类教育文明演进的历史必然。与此同时,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在现有的教育行为惯性、技术条件、教育体系下,距离有效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仍然有巨大的探索空间。智能时代学生发展规律、人类教师与人工智能的具体分工逻辑、“师—生—机”的复杂交互关系、真实教育效益等仍有待实践主体、研究主体、技术主体的共同深究。

  教育数字化的终极目标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深刻的人文主义努力。正如教育部教育数字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杨宗凯所强调的,“技术赋能必须与教育本质同频共振”。尽管科技赋能的价值已在促进公平、保障连续性、提升效率等多个维度显现,[18]但也存在智能鸿沟,以及隐私保护、算法偏见等诸多安全伦理挑战。古巴高等教育部副部长雷伊纳尔多·委拉斯凯兹·萨尔迪瓦尔(Reynaldo Velázquez Zaldívar)指出,如果不行动起来应对数字化带来的伦理、网络安全和公平挑战,我们就无法在数字化的道路上前行。因此,在推动人工智能变革教育的过程中,需规避“技术至上”陷阱,时刻关注智能向善。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周洪宇呼吁,应注意人文关怀与价值引领缺位的伦理风险、人工智能侵占人类智能的主体风险、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失范的技术风险和人工智能冲击教育生态的治理风险。对此,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提出应对建议:一是强化教育数据安全防护能力;二是探索因地制宜、可持续的能力建设;三是推动构建国际治理多边合作机制,携手应对风险挑战,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迅猛、不可逆转的智能化变局中,全球教育正在经历结构性调整,教育变革正进入“深水区”。智能技术的超预期变化倒逼教育系统性变革,教育系统的自我觉醒也正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两者形成的张力致使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未知性与复杂性,需要合作应对。一是各国信息化基础设施存在差异,教育数字化转型处于不同阶段。二是各国社会文化与教育体制不同,国际合作诉求各异。三是各国资源与技术接口标准不一,教育理念与资源共享存在障碍。四是技术迅速迭代与数据规模暴增,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风险加剧。[19]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表示,“智能时代、教育何为”是我们需要共同回答的时代课题、世界课题。中国将以数字教育为纽带,与世界各国一道,树立教育发展新标准,开辟数字教育新路径,共同促进全球教育发展与变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信息化与人工智能教育部门主任苗逢春表示,中国率先进入人工智能教育的“无人区”。“独行快,众行远”,面向未来,深化数字教育国际合作是大势所趋,也是破局关键,中国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构建开放共享、平等互利、健康安全的全球数字教育生态。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全球教育与青少年发展主任皮娅·雷贝洛·布里托(Pia Rebello Britto)指出,中国在数字教育领域展现出巨大领导力、变革力以及转型能力。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巴里·巴里什(Barry Clark Barish)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教育进入发展新阶段,而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为全球数字教育参与者架起了一座促进文明对话的桥梁。随着《数字教育合作武汉倡议》的发布,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完成从北京、上海到武汉的理念接力。全球教育界正构建并完善多层次数字教育合作机制,一方面通过技术标准体系推动实践规范化,另一方面以跨国联合实验室、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破解区域发展失衡难题。这种合作模式不仅加速技术与理念的创新扩散,更在制度层面为全球教育治理提供新范式。总之,唯有通过开放包容、互信互利的国际合作,共同构建规则、共享智慧、弥合鸿沟、应对挑战,真正释放数字教育变革的全球红利,携手渡过“深水区”,让智能时代的优质教育惠及全人类,书写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图景。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2.

  [2]梁桐.世界经济论坛报告预测未来全球就业形态加速演变[N].经济日报,2025-01-16(04).

  [3]冯婷婷,刘德建,黄璐璐,等.数字教育:应用、共享、创新——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24(3):20-36.

  [4]刘嘉豪,曾海军,金婉莹,等.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逻辑理路、典型场景与实践进路[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4(3):11-20.

  [5]黄荣怀.人工智能大模型融入教育:观念转变、形态重塑与关键举措[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4(14):23-30.

  [6]黄璐璐.驶入“新赛道”跑出“加速度”——我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实施三年成效综述[N]. 中国教育报,2025-04-17(01).

  [7]吴砥.国家数字化战略行动三年成效与未来展望[N].中国教育报,2025-04-24(02).

  [8]祝智庭,张博,戴岭.数智赋能智慧教育的变与不变之道[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4,30(3):3-14.

  [9]张卓,曾海军.抓住数字化转型机遇,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5(4):4-7.

  [10]刘德建,曾海军.智慧教育平台增强新质学习力的计算引擎与治理准则[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5,31(2):13-24.

  [18]黄荣怀,刘嘉豪,潘静文,等.面向智能时代的教育系统性变革:数字化赋能教育综合改革[J].电化教育研究,2025,46(4):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