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今年的毕业季,估计王勃会气得从地里爬出来,把开发AIGC检测模型的人电脑插头拔了。
今年很多学校为了防止学生用AI写毕业论文,在论文送审时加了一项“AIGC检测”,意思就是检测你文章里多少内容是由AI生成的。
但直到最近,大伙的论文都接近尾声了,才发现这玩意儿让大伙的毕业季变成了走马灯。
“我写的内容会被识别成AI,而AI写的反而不会被识别成AI,因此AI检测论文就是在检测谁能把话说的更不像人线届毕业生小蛋如是说,此处内含脏话过滤器。大伙发在网上的评论,更是一个比一个离谱。
我估计是因为,这文章写得太华丽了,对仗工整,用典密集,信息密度巨大,跟现在的AI文章确实是有点相似之处的。
而之前,咱也就试了一下论文这种专业性强的东西,我就很好奇啊,它是不是啥也不准。
手码了一段文字,让AI给我检测下。看这无敌的逻辑性,就知道AI肯定写不出来。
再说了,刨去准不准的事儿不提,AI本身就是用来模仿人的写作风格的。把人类的文章拿来训练AI,再把AI拿来检验人类写出的文章像不像AI,本身就有一种“爸爸像儿子”般的荒谬。
意思是AI学会了我的写作风格,我就再也不能用这种风格了吗?那留给人类的时间不多了。
拿这个作为毕业指标,是不是有点拼运气了?这一整,没有大保底,非酋怕是毕不了业了,肄业原因是脸太黑。
查重降重这种东西本来就要花钱。而现在又多了一项指标,就意味着要花钱的地方又多了一头。
但有个非常奇特的现象,用不同网站测同一篇文章,AI生成疑似度完全不一样,甚至相同网站不同时间的结果也不一样。
所以,理论上只要把活老老实实干完,保证实验严谨,数据真实,就达到要求了。
中科院理化研究所的杨晓涛博士就曾表示过,单位和导师都鼓励科学家学习使用AI工具,也会让他们思考如何与科研结合。
但,这其实也很好解决。AI用多了,你就会发现,肉眼辨AI基本上就够用了。
太离谱的文章,一眼能看出来是AI一作的,肯定是过不了关的。但一眼看不出来的,说明和人写的已经所差无几了——只要内容详实,又何必在意词句?
处在AIGC元年的大伙,在此刻也终于理解了王勃——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三尺微命,一介书生。